EN

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输血科成立于2019年12月,自新院区开业便单独开设,是太和医院输血医学科垂直管理科室。2022年7月,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输血科通过十堰市临床输血重点专科检查,获得首届“市级临床输血重点专科”殊荣。院区输血科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业务用房功能完善、分区合理,具备24h为临床科室提供用血服务、辅助治疗及相关试验诊断的能力。目前,已单独开展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Rh系统抗原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效价测定、红细胞相关血清学试验诊断等血清学试验技术;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抗体检测、血栓四项检测等输血相关临床检验诊断技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RPR)制备、术前自体全血采集、术前血细胞单采贮存、血液成分去除治疗、血浆置换等输血治疗技术。

一、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技术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自体全血经离心或血细胞单采机自动分离出来的血小板浓缩物,其血小板数目是正常血液中的3~6倍。

PRP中含高浓度血小板,激活后能释放大量的生长因子、组织因子、抗菌肽、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等30余种活性蛋白质。他们在促进组织细胞增殖分化、胶原蛋白、基质蛋白生成、新生血管形成和抵御炎症感染等组织修复、再生中发挥治疗作用。

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技术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凝血、纤溶全过程以及血小板功能进行的全面检测,指导成份输血。目前,TEG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手术、重症医学科和其他出血量较大的外科手术风险评估,以及儿科、妇产科、创伤医学、急诊科、肿瘤科等止血研究领域中,该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速的临床出血或血栓风险监测方法。TEG检测通常分为普通图检测、肝素酶对比检测、血小板药物试验3种类型。

普通图检测:快速、全面检测凝血全貌,满足手术、产后出血时等快速判断凝血功能的需求;指导临床科学、合理进行成分输血;区分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判断促凝和抗凝药物的疗效(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评估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及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发生风险;预测和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

肝素酶对比检测:评估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类肝素药物疗效;区分出血原因是否与肝素、低分子肝素相关。

血小板药物试验:监测单独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波利维,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药物的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评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的出血原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手术前,手术中出血的风险评估。

三、新血栓四项检测

(1)项目名称及临床意义

血栓性疾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发病突然、致死率较高的疾病;无论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动脉系统血栓,还是以大手术作为常见诱因的静脉血栓系统血栓,其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在不断增加。世界范围的大数据显示,每发生四个死亡病例,就有一个与血栓相关。血栓性疾病病理过程涉及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三大系统。已经证实:血栓前状态时,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已经发生改变,TAT、PIC、TM、t-PAIC、FDP和D-Dimer是有效反应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适用于各种临床科室血栓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风险评估。血栓六项联合应用,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能早期提示术后血栓的发生;监测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效果;恶性肿瘤凝血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监测。

四、自体输血技术

自体输血是指采集个体的血液或(和)血液成分并予以保存,或当其处于出血状态收集其所出血液并经行相应处理,在其需要时将其本人的血液或(和)血液成分实施自我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法。自体输血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而且还可以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和同种异体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输血方式。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在手术前数周乃至数月前,采集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择期手术,如心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失败修正术及脊柱侧弯矫形术)等,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比容>0.33,但必要但条件是从决定在手术中应用到实施手术要有充裕的时间。此外,体内含有多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所致交叉配血试验不合、伴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需再次输血、稀有血型、因宗教信仰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等患者均是其适应证。

(二)回收式自身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前提是患者丢失的自身血液中红细胞基本正常,没有被破坏、污染,回收后可重新利用,适用于估计有大量出血的手术或已患贫血且经历手术出血有可能需要输血的手术,可应用于心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整形外科、妇产科等手术以及创伤外科疾病如血管损伤、创伤出血、肝破裂、脾破裂、骨外伤、脊柱外伤、异位妊娠破裂、凶险性前置胎盘等。

五、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现代临床输血已不仅仅是血液及其成分的简单输注,已发展到了血液病理成分的去除治疗以及特殊免疫细胞和干细胞的输注治疗,是21世纪重要的医学发展方向,为多数恶性肿瘤和临床疑难病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一)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TBCE)是一种减除患者血液中病理性成分的治疗技术。该技术已成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应在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因。TBCE是将血液中的某一种病理性成分去除,再将其余成分还回去,或同时补充一定量的置换液,可分为治疗性置换术和治疗性单采术。

治疗性置换术,主要有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PE)和治疗性红细胞置换术(TRCE)。

治疗性单采术,主要指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TCA),又分为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和治疗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术四种。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患者血浆中所含的病理性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蛋白质、炎症介质、毒素、毒物等成份去除,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尤其是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危重病例,常可获得明显疗效,联合药物治疗可长期缓解。

(二)血液成分单采术

血液成分的获得可采用手工方法从采集的全血中分离制备,或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从捐献者直接采集出来。从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液成分通常包括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血小板和粒细胞制剂要达到一定治疗剂量通常需汇集多人份才能合格。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通常可从单个捐献者采集一定剂量的血小板、血浆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等。

目前,血细胞单采多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技术进行术前自体储血,可以一次安全采集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分别按照各血液成分的保存要求储存,有效保存血液各成分的生理活性,更安全、高效。

术前血细胞单采储存的优势在于节约血源、解决特殊群体输血、避免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避免同种抗体的产生、减少输异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术前实施多次采血,还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生成,患者术后造血比术前快,促进恢复。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十堰市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 鄂ICP备    鄂公网安备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